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集团动态媒体报道行业新闻政策解读社会责任

“中国蔬菜第一县”走出的90后小伙,如何把莘县蔬菜卖向全国?

日期:2025.04.26    来源:首衡集团    浏览量:5072

“咱家茄子就是好,即使贵两毛钱,依然卖得这么好!”

放下电话,刘智慧面露喜色,又谈成了一单。

在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早上5点,刘智慧就已经在自家蔬菜摊位前忙活开了,他一边指挥工人卸货,一边根据客户前一天的订单安排装车。



这个身材略显瘦削、戴着黑框眼镜的小伙子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山东汉子,如今,却在首衡高碑店市场做得风生水起。

从莘县到保定的商机


刘智慧今年33岁,出生在山东莘县,这里有“中国蔬菜第一县”的美誉,全县瓜菜菌播种面积100万亩,拥有日光温室30余万座、大中小拱棚20万亩、露地蔬菜10万亩,年产量520余万吨。



刘智慧自从记事开始,便与蔬菜结下不解之缘,1998年,父亲刘玉亮通过一次偶然机会,发现了河北省老百姓对于新鲜蔬菜巨大需求。于是他果断购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将家乡的茄子、豆角、尖椒等蔬菜运到保定南城的批发市场进行销售。渐渐地有了一批固定的客户,刘玉亮也租到了一个固定的摊位,原来的三轮车后来换成了货车、大货车。

后来,刘智慧慢慢长大,开始跟着老爸,帮忙收菜,渐渐地也能独当一面了。

然而,随着业务发展,保定市场的规模和辐射范围逐渐成为制约其事业扩张的瓶颈,有限的场地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货物吞吐量,想要突破现状,必须寻找更广阔的平台。


02从保定到高碑店的进阶


2015年,首衡高碑店市场盛大开业,这座立足京津冀、辐射华北地区的现代化农产品交易枢纽,以规模化运营、完善的冷链仓储、高效的物流体系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刘玉亮的目光。他果断做出决策,将经营重心迁至高碑店市场。



市场扩大了,产地的拓展也要跟上,于是,每年的蔬菜收获季,刘智慧都会回到莘县老家,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开启了每天与几百个菜农打交道的忙碌模式。



他会逐一审视蔬菜的色泽、大小、新鲜度,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精准判断蔬菜的等级和市场价值。菜农们喜欢讨价还价,刘智慧充分了解市场行情,也体谅菜农的辛苦。对于品质上乘的蔬菜,他会适当提高收购价格,用诚意打动菜农;而对于品质稍有瑕疵的,他也会坦诚指出问题,给出合理的价格,让菜农心服口服。

经历了几年在产地的历练,刘智慧越来越成熟,生意头脑也更灵光了,2019年,刘智慧回到首衡高碑店市场,开启了独自一人操盘档口的模式。

刚开始,刘智慧心里有些忐忑。幸运的是,首衡集团的工作人员特别热心,帮他解决了不少难题。为了获得更大客流,市场管理方给他调换了一个显眼的摊位,还帮他联系了仓库,让他不用担心蔬菜的存放问题。


03市场牵线,新客不断


刘智慧很快发现,以前在保定,打交道的都是省内的商户,圈子小、订单也有限。现在可不一样了,市场大、人气旺,从内蒙古到山西,天南海北的商户都来这儿进货,刘智慧的客户名单上一下子多了好多新面孔。



首衡市场的工作人员经常给商户们牵线搭桥,只要有新客户来,就会介绍给刘智慧这样靠谱的老商户。而刘智慧靠着山东人骨子里的实诚劲儿,把很多新客户变成了回头客。

如今,刘智慧的摊位扩大了3倍,每天的交易量超过4万斤。他的山东菜不仅卖到京津冀各地,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更远的地方。

从初出茅庐的创业青年到行业标杆商户,这个90后的小伙子从蔬菜之乡起步,在高碑店市场找到了事业支点。他说:“高碑店市场就像一座桥梁,不仅让我的蔬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也让我看到了传统行业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