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集团动态媒体报道行业新闻政策解读社会责任

【首衡榜样】日行7万步,他用行动诠释首衡精神

日期:2025.03.19    来源:首衡集团    浏览量:4609

“降温超过10℃,而且还伴有降雨。”

2025年2月6日凌晨,王贵州最紧张的事儿还是发生了。蛇年首次寒潮来势汹汹,天气预报早有多次预警,但凛冽程度依然出乎意料。



海拔1350多米高的种植基地上,气温正以每小时2℃的速度骤降,苗木生长在-3℃环境下超3小时将造成不可逆冻伤。凌晨2点30分,闹钟响起,王贵州连忙起身,来不及穿棉衣就跑到了大棚门口。根据报警提示,他很快发现3号棚边缘的温度异常,随手抄起设备维保手册,根据操作说明调试设备。

5点35分,天蒙蒙亮,设备总算调整完毕,王贵州打了一个激灵,这才发现,自己已经穿着单衣在寒风中工作了两个多小时。

“越是春天临近,越要注意寒潮突袭,‘倒春寒’更要格外警惕”,王贵州郑重地说。

而这,只是他每天工作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缩影。


挑战不可能


王贵州今年46岁,是果树种植领域的技术大拿,2024年7月份加入首衡集团,负责筹建和管理集团果蔬种植试验基地。这个基地是首衡集团投资建设的试验田,也是集团延伸产业链、完善现代化农业产业生态体系的重要尝试。



这个基地位于云南省建水县曲江镇,距离首衡集团总部2600公里。曲江镇地处坝区,最高海拔2054米,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有“天然温室”之称。这里盛产水稻、蔬菜、瓜果等作物,年产值30多亿元,是培育优质果蔬的绝佳选择。

然而在王贵州刚入职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片未开垦的荒地。根据计划,他需要在2个月的时间内把这片田地改造成适合热带果蔬生长的种植基地,包括铺设地布、水肥一体化升级、灌溉系统安装以及160多个大棚的搭建,还要完成80000个基质盆的调配。与此同时,由于是集团的新业务,从团队搭建到标准制定,从物料采购到组织施工,都是从零到一的突破,需要王贵州去逐一克服。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对首衡人来说,敢于挑战不可能,追求卓越,勇于担当,正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基因。

王贵州勇敢接下了这个任务。他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在中国农科院等行业知名机构摸爬滚打过,曾带领40多人的团队管理3万亩种植园的经历,这让他有底气接受这样的挑战。

于是在入职的第三天,他就来到了曲江基地,并在这里扎下了“根”。


日行7万步的“暴走王”


万事开头难。

这里和总部相比,多了一份宁静,更多了一份艰辛。王贵州最大的感受是“太费鞋”,“尤其是最初的几个月,每天要走70000多步,一个月要穿坏两双鞋。”

现实的困难一个接一个袭来。王贵州没有助手,他需要一个人对接几个施工方,包括地布铺设团队、水肥一体化团队,和大棚搭建团队。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团队之间的工作需要交叉进行。为了随时监督工作质量,他需要在这片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基地上来回穿梭巡视。王贵州做事雷厉风行,走起路来都带着风,于是日行7万步的记录由此诞生,大家给王贵州送了个外号——暴走王。



“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也不小”,施工团队前前后后有100多人,其中30%以上是彝族、哈尼族同胞,每一项任务的说明和具体要求,王贵州不得不先和施工队里的汉族同胞讲清楚,再由汉族同胞和所有彝族、哈尼族同胞进行“翻译”,涉及到技术细节,往往需要做好示范,再多讲两遍,答疑解惑后才能启动工作。

经过一周的磨合,王贵州制定了一个高效的施工方案:

6:00,先给铺设地布的工人发放物料,简单培训;

7:00,基质装盆人员进场开工;

8:00,水肥一体化施工人员进场,开始施肥和灌溉系统的安装,同时,另一波施工队建造大棚骨架;

16:30,开始给大棚拉棚膜。

“白天风大,所以拉棚膜环节经常是傍晚开工,干到凌晨两三点钟”。


一丝不苟的“细节控”


这种机制让每个施工方的效率和工作空间都有保障,劳逸结合。唯独王贵州的所有时间都被占用了,吃饭和休息只能见缝插针。

那段时间,王贵州每天十七八个小时都和施工方在一起,晚上的睡眠只有四五个小时。由于种植基地没有食堂,最近的餐厅远在三公里之外,他经常因为错过饭点儿,饿着肚子继续工作。

因为对王贵州来说,这是承担着集团未来希望的一片试验田,他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一件小事都不含糊。“比如,基质装盆既要把基质装满,又要足够蓬松,而这个工作的验收,只能我用手一盆一盆测,一共8万盆。”

为了守护好这份“试验田”,王贵州始终秉持“根系扎稳方能枝繁叶茂”的理念,通过精准落实每个技术动作保障作物正常生理发育,在既定生产周期内达成目标产量。同时做到对生产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对生长节点进行精确把控、对产量质量进行系统化推进。

行之有道,付之正轨。这个种植基地,就在王贵州这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中悄然成型。


终于能睡囫囵觉


进入2025年以后,王贵州的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大棚开始系统运营,基地增加了四个帮手,一个生产,一个综管,一个技术,园区附近开设了食堂,作息也规律了,王贵州与同事轮流值守,突发情况会有系统报警,大家随时响应,共同解决问题。

“最大的幸福是,终于能睡个囫囵觉了”。王贵州感叹。

人手虽多,工作量却有增无减,每天早上六点半,王贵州总是穿着胶靴,踏着露珠穿梭于这片“植物王国”。手腕上的智能监测环每隔15分钟震动一次,提醒他当天要重点查看地块的基质温度。

八点钟开完早会后,大家便开始对这片果园进行反复的检测和巡视。湿度监测、精准灌溉、排液检查、光照控制,病虫害防治等等。每个指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些事务庞杂而琐碎,但都是有条不紊的进行,异常天气才是需要大家重点关注的。“每逢刮风下雨,别人都是第一时间往屋里跑,而我们都是第一时间往外跑。”王贵州说。

数十年来,不管身处何处,王贵州始终恪守“岗位即战场”的职业担当。每个环节都如同精密仪器的齿轮,唯有确保自身模块的完美咬合,才能驱动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这种专业自觉,既是他作为首衡人对使命职责的郑重承诺,更是一个新农人对于技术尊严的敬畏和坚守。 

在首衡,像王贵州这样的员工还有很多。从晨曦微露到夜幕深沉,他们奔波在农产品交易市场、穿梭于冷链物流仓库、忙碌于办公区域。他们肩负着同一个使命,将自己的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坚守着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企业精神,每一份付出都汇聚成推动行业进步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乡村振兴、保障民生福祉持续发光发热。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