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集团动态媒体报道行业新闻政策解读社会责任

【新华社】新华社报道安丘市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的经验做法

日期:2021.08.20    来源:新华社    浏览量:11579

723日的新华社《高管信息》中,以《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安丘模式”剖析》为题,对安丘市深化质量监管模式,坚持“两个市场,一个标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技术助推大姜产业降本增效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典型报道。

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安丘模式”剖析

山东省潍坊安丘市有“中国蔬菜出口第一县”的美誉,其中,“安丘大姜”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安丘推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政策,大姜等农产品品质不断攀升,走出了一条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发展之路。安丘还积极对接科研院所、民营企业研究机构等,探索利用新技术破解大姜病虫害防治、重茬等瓶颈,降低姜农种植成本,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安丘模式”,擦亮出口农业的金字招牌。

倒逼出来的安丘质量监管模式

2020年,安丘市蔬菜产量200万吨,实现出口40万吨,出口额32.55亿元,逆势增长12.4%,占潍坊市的60%,山东省的1/7,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菜篮子”。其中,安丘大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0万亩,年产量120万吨,近3年来年均交易额达60亿元;年均出口30万吨,出口创汇5亿美元。安丘大姜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产量占全国的20%,出口量占全国的60%左右,“大姜头”成了安丘人的“金疙瘩”。

安丘大姜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历经近500年的选种培育,安丘大姜形成了色泽鲜艳、结构紧密、块大丝少、辛辣清香的特色,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当地自然条件独特,土层深厚,能防止水分和养分渗漏,有机质含量特别高,有利于大姜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

优质的品质还离不开严格的品质管控。“质量管控是倒逼出来的”,安丘市副市长徐剑发说,安丘农产品出口由来已久。但自20065月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出口受阻尤为严重,多批出口日本、韩国的姜葱等农产品检验不合格,遭到销毁或退货,直接影响几十万亩葱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全程监管”的安丘模式应运而生。

质量监管是基础支撑。安丘深化质量监管模式,在全域推行以二维码追溯为核心的“双准入一准出”制度,加大临检抽检的力度和频次,从严把好质量关、标准关、安全关,连续7年被确定为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为管好“农药瓶子”,安丘采取“核准备案,连锁直营,集中监管,联合执法”的农资市场监管模式,35家农药企业代理批发商对应着973家镇村农药直营店,实行封闭式直营专供。

安丘市还推广斑马网、诱虫灯、生物农药等绿色植保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累计受益姜田达30万亩。去年85,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安丘市政府签订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姜地土壤消毒方法的科研,姜农用了几十年的溴甲烷药剂将按照国家要求率先被淘汰取代。安丘近几年推广其替代品氯化苦, 每年推广应用氯化苦、棉隆土壤熏蒸技术1万亩,中科院与安丘市联合建设“替代甲基溴防治作物病虫草害示范区”后,安丘将率先停止溴甲烷的使用。

“双循环”拓出发展新空间

安丘市在做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同时,坚持“两个市场,一个标准”,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为打造高品质“出口级”农产品,安丘市先后制定发布《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等国家标准6项、地方标准20项,研究制定了40个农业标准综合体系,参照美国、日本、欧盟等地农业操作规范,制定了生姜等33个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200多个生产标准,创新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控、社会化服务、品牌化运营、融合化发展”五化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全程标准化,将“安丘标准”变成“国际标准”。目前,安丘122家企业通过SC认证,67家企业通过HACCP、日本JAS、英国BRC、德国IFS等国际认证。目前,安丘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400多家,备案出口蔬菜加工企业163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9家,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居全国同类县市前列,产品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正式生效,这标志着纳入协定保护范围的“安丘大姜”和“安丘大葱”有了出国“护照”。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是我国对外商签的第一个全面、高水平的地理标志协定。“安丘大姜”“安丘大葱”作为特色农产品纳入协定保护范围,意味着安丘农产品声誉获得欧盟乃至全球市场认可。

近年来,安丘由专注于出口向国内外市场并重转型,引导企业主动融入“双循环”,立足于“一个标准两个市场”,探索建立了“一套机制”,健全完善了“八个体系”,巩固筑牢了“四道防线”,在国内擦亮安丘安全优质农产品金字招牌,把更多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品质农产品摆上国内餐桌。安丘通过实行最严厉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二维码”追溯制度,严把“源头控制、过程监管、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四道关口以及“同质同标同线”等典型做法,保证了安丘出口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推动“出口级”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持续拓展,蔬菜年内销150万吨、占总产近80%。仅安丘盛大农产品交易市场,每天有1500多吨大姜、大葱、大蒜等农产品发往国内100多家一级批发市场。一系列严苛标准,使内销和外销蔬菜都达到了国际标准。

安丘市委书记李新阁说,安丘把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作为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实现农业生产由主要追求产品数量向更加重视产品品质提高。围绕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有效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重点解决了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

新技术助推安丘大姜产业降本增效

安丘大姜由于种植时间久、种植密度大等原因,近几年个别地块出现了线虫、根茎基腐烂等病害,导致产量减少,农户的种植成本增加。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以及新乡市金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研究力量,纷纷走进安丘,用新技术为安丘大姜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6月上旬,在凌河街道石家庄村,姜农吴忠波的大棚里,红芽姜长势喜人。根据他与订货商签订的采购协议,姜每公斤售价为10元,按亩产4000公斤计算,一亩产值可达4万元。吴忠波大姜优质优产离不开新型生物菌种的使用。4月份,他和金谷生物科技技术团队合作,使用了新型的枯草芽孢杆菌。金谷生物技术负责人邵明仕介绍说,目前市场上同类的枯草芽孢杆菌大多活性较低,一般每毫升为20亿个菌种,金谷生物科技目前最高能达到每毫升400亿个,活性高出近20倍。

寿光市蔬菜病虫害防治协会会长张研祥介绍说,枯草芽孢杆菌是业内公认的对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有良好功效的生物菌,其原理就是通过往土壤中播撒一定浓度的有益菌,消灭土壤中的有害菌,从而达到改善土壤、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据介绍,相对于原来用化学药剂熏地灭菌,用生物菌改良土壤成本大大降低,每亩地能节约近2000元,还能节肥节药。该方式对环境更加友好,不会造成空气和水污染。官庄镇长生源生态农场负责人王宝杰说,经过多次考察发现,金谷生物科技在河南、广西等地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试验,企业的生物菌技术对大姜、柑橘等农作物改良土壤、增产优质有良好功效。目前,该农场种植的100多亩大姜全部用上了该菌品。

目前,金谷生物科技还与安丘部分姜农达成合作,由企业承担风险,开展利用生物菌破解大姜重茬难题的试验。目前,农户反馈使用金谷生物的生物菌剂以后,姜瘟就不再蔓延了。不但不会传染,看苗子的长势还特别健壮!最终试验结果有望在10月份出炉。

今年以来,安丘市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山东土壤修复改良研究中心,旨在利用“基于土壤改良为主的农作物综合防治技术”为有效改良土壤,促进大姜等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提升。他们还引进了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打造了占地2000亩的大姜产业示范园,开展种苗研究、机器代人、环境可控的示范引领技术。

分享到 :